首页 - 微信支付被盗不用怕 盗多少赔多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杨小楼 > 观《红海行动》有感 正文

观《红海行动》有感

来源:情有可原网 编辑:杨小楼 时间:2025-04-05 16:13:58

大日者,太阳,太光明也。

关于均人职官,《地官·均人》说: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这场大讨论,大致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

观《红海行动》有感

《说文》解释说:均,平也。这也是仁→义→礼的结构。时本义指春夏秋冬四时,引伸而指一般意义的时间,诸如时辰、时日、时节、时令、时期、时代、等等。贾公彦《周礼正义序》指出:《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例如《夏官司马·大司马》说:大兽公之,小禽私之。

[⑧] 但我们对此可提出两点解释:其一,《周礼》本身的直接目的不是讨论正义理论,而是设计具体制度,所以,直接谈仁与义的地方不多。关于土均职官,《地官·大司徒》说: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5] 而对于庄子之类的士人所追求的独亢然立乎高山之顶、厉然以独高为至而不夷乎俗累的生命理想,郭象则直接批评说: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

《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第13、65-66、121-122页。综括上文,如果撇开各种批评中的学派或意识形态化的偏见,沿着宋明儒家黜庄的两大进路加以逆推,同时结合庄子事迹及其思想文本,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理念即可得以清晰显现:理想的个体生命样式只能建构于当下的伦理生活和社会政治之外。所以,我们今天应当毫不犹豫地将其废除、抛弃,转而皈依来自异域或天国的另一种真和善。因为庄子的处世哲学,乃是披着‘高洁外衣的、心安理得的滑头主义、混世主义,是完完全全为个人打算的极端个人主义,是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毒性强烈的一团污浊之气。

[12]《全唐文》卷八百三。通观其文,李磎虽然希望以理摧破庄子而不流于粗浅的诟骂,但事实上其批评要么同于玄学中持崇有论的裴頠对贵无论的指责,要么其矛头所向只是庄学之一偏或流弊。

观《红海行动》有感

[21] 第二,在践履层面,他认为庄子之学既脱离现实,虚空而无所施,并且其目的又只在自私其身。夫君子恶恶,如恶恶臭,非有所畏而不为也。[37] [38]《哲学研究》编辑部编:《庄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62,第99、111、113页。所以,我们应当像清除渣滓那样,把它批判掉,以免它妨碍卫生,并且成为人向前走路的绊脚石。

其二,在本体、心性和境界的终极层面,批评庄子离弃仁义而谈天道、心体,以致最终堕入虚无空寂之境域。[4]郭象:《南华真经序》,见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98。一如果把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负的方法运用到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规律性的现象:某种思想学说的精神旨趣,除了可以通过直接解读其经典文本而得以阐明之外,还能够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凸显于它惯常遭受的各种批评中。[6]郭象:《〈庄子·逍遥游〉注》。

晚唐衰乱中的李磎便在王坦之的基础上又作《广废庄论》。[45]《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122-124页。

观《红海行动》有感

从王坦之至今,废庄之声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回荡了1500多年,结果怎样?事实表明,简单粗率地主张废、埋葬、批判掉或不需要不仅有失思想的严谨和公正,而且也并无多少实际意义。[32]1940年代,侯外庐一方面对庄子思想释以精神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又从历史进步和政治实践的角度批判其逃避世界的人生哲学。

……其言诡谲,其义恢诞。[2]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第135、279-280页。例如,他批评庄子为避祸自保而沈溺于逍遥也,乃至以天下为羿之彀中,而无一名义之可恃 [27] , 或只图自己潇洒活泛,到处讨便宜,而至于显与礼悖 [28]。允当之举,应是全面深入地检讨庄子思想和庄学精神传统的得失长短及其文化心理基础、社会历史因缘,以期塑造一种既达观乐天且不失人性的坚忍和韧度、既有内在的精神超越同时又具有良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生命形态,从而不致被其流弊所掩蔽。这对于具有独异的个体取向并长期被视为异端旁门的庄子思想尤为适用。又谓至人真人,其词险窄,皆无可取。

[43] 即使是主张我们今天不需要庄子精神的陶东风先生,在其早年的博士论文中对庄子思想的二重性亦曾做出如是之论:一方面追求精神的无限、自由,另一方面又周旋、游戏人生。应当说,陶东风此论并非新出。

更严重的是,庄老的虚无思想不仅已经铸成腐败堕落的国民性,使中华民族腐败堕落到人类普通资格之水平以下,而且正成为诱使青年出家、发狂、自杀或顺世堕落的最大原因。对此,朱熹的解释颇为巧妙:庄列之书皆说杨朱,孟子辟杨朱,便是辟庄老了。

在持守儒家道义立场的王坦之看来,其言诡谲,其义恢诞的庄子之学乃是败坏世道人心的罪魁祸首,故毫无疑问应将其废掉。据侯外庐分析,庄子齐生死、忘物我、与天地一等人生主张,本质上是东方社会之变革难产性所产生的神秘主义。

轻的也会造成一种不关社会痛痒,不问民生痛苦,乐天安命,听其自然的废物。但另一方面,客观地说,他对庄子的批评却仍旧沿袭了此前儒家黜庄的传统取向,而未能有所突破。由此而观,一方面,出自不同背景的难庄论、废庄论以及葬庄论的失当之处便在于,古今批评者大多皆犯有以偏概全、以陋遮美之失,亦即他们所看到并且诟病的只是庄子思想的消极方面及后世流弊,而并非其全部内容和本有面貌,更非其积极内容和正面的历史影响。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矣。

[16][17]《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如果说前一方面继承了自荀子以来儒家黜庄的一贯传统,那么后一方面则是对此传统的拓展、深化和发展。

[40] [4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8-29页。[4] 意思是说庄子思想虽然玄远高明,但却离弃现实事务,不能显发为经国体致的社会实践,故其学真所谓无用之谈也。

[37] 关锋对庄子思想之自由品格的断然否定,以及其批评依据即他对自由与必然之关系的看法,与侯外庐并无二致。就在关锋提出其阶级斗争版的葬庄论之时,同样被卷入这股讨论热潮中的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庄子主张的不计得失、超越生死的人生哲学体现了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意识,是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工具,是哲学中的渣滓。

[3][43]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98页。他认定,中西方根本性的精神品质差异是拯救与逍遥或超脱与救赎,即:恬然之乐的逍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人类通过耶稣的上帝之爱得到拯救则是西方精神的最高境界。乃欲以其依违苟且之两间为中之所在而循之,其无忌惮亦益甚矣。孟子曾辟之以无父无君,比之禽兽。

就现实效应而言,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于是就出现了刘小枫所说的根本性颠倒:对某种价值形态的否定变成对价值形态本身的诋毁,本来无价值的东西被赋予了价值,本来有价值的东西被剥夺了价值。

而传统士人对恬然逍遥之乐的追求则表现为由关切人间社会的热心向完全漠然于世道的凉心的转化过程,其最终结果是拒绝价值关怀、取消价值判断,以反历史、反道德的方式接近超脱的无待状态,或者在超善恶、超价值的高调下反抗现世中的道德和不幸,否定所有的价值形态。相较而言,刘小枫的难庄论在各种批评中显得颇为独特,它确实抓住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暗弱一面以及在历史流传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其眼光不可谓不犀利,其批评不可谓不痛彻。

[44] 庄子思想的内在冲突不仅导致了其历史影响的复杂性,而且也正是处于其对立面的儒家之所以屡屡以自私无用、空寂虚罔之辞加罪于庄子的重要根由。事实上,《天下》篇早已点明了其思想和人格风貌的内在二重性:一面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面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0.3691s , 17231.69531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观《红海行动》有感,情有可原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Top